鼎韬观点:北京产业“减肥”,科技服务业“一马当先”

日期:2014-05-06 来源:中国外包网 阅读:27872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庞大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的转移和对接。信息驱动的科技服务业可以作为北京产业转移的“先锋队”,在产业转移的顶层设计(产业定位规划)、产业外迁/转移、产业承接/企业落地、过渡融合和模式成熟五个关键阶段,“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双向推动北京科技服务业科学转移和发展。

——鼎韬产业研究院高级咨询师 陈娟

  2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专题汇报时强调,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3月25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2014年《京津冀蓝皮书》等等,两个月以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快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专家到媒体等各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京津冀一体化终于到了付诸实践行动的重要阶段。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具有地理位置佳、经济基础好、科技力量强等多方面的优势,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第三个区域经济合作板块——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龙头。京津冀是一个区域共同体,具有协同发展的基础,更具有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京津冀地区“城市病”持续恶化,雾霾、拥堵、京津与河北发展水平继续拉大……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到了统一规划、统筹实施的重要阶段。鼎韬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的转移和对接。然而,北京转移哪些产业、转移到哪里、什么时间和如何转移,以及如何改变北京天津、河北经过多年经济社会发展而自然形成的“一城独大,企业人才吸纳黑洞效应”关系,实现北京产业向外扩散、辐射和联动发展转变?这一转变,不仅需要强大果决的外力干预,更需要科学的系统规划和专业的探索实践,是一项复杂、庞大和长期的系统工程,可以基本划分为顶层设计(产业定位规划)、产业外迁/转移、产业承接/企业落地、过渡融合和模式成熟五个关键阶段。

  鼎韬认为,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以及北京规划迁出产业列表,信息驱动的科技服务业既有外移的迫切需求,也有便于转移的优势特征,适合率先启动。首先,北京科技服务业从首都向外转移的需求迫切。一方面,北京科技服务企业面临着人才成本攀升、人民币贬值、运营成本上涨带来的利润空间持续缩小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发展即将遭遇发展的天花板。另一方面,京津冀各地科技服务业的产业现状和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北京科技服务业市场空间逐步趋于饱和,而天津和河北各地的产业水平和环境严重滞后于北京,迫切需要与北京产业对接。其次,科技服务业具备率先转移的天然优势。科技服务业是“高智力密集”、“拎包入住”、“办公受地点和空间限制低”、“对硬件设施和设备依赖性不强”的高端服务业,具备快速、低成本、人口密集转移的产业优势。因此,信息驱动的科技服务业具备产业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可以“一马当先”,担当北京产业转移的“探路石”,先试先行探索北京产业转移的发展路径,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充当“先锋队”。北京科技服务业目前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截止2012年底,北京拥有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2767家,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51.7万人,按北京2020年人口规划,未来5年北京将逐步外迁人口300万人,预计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将至少转移20万人。在实践操作层面,鼎韬建议采用“上下对接,同步推进”的策略,“由上而下”展开全面调研、顶层规划、统一规划和协调监管等工作,指导北京科技服务业的外移;同时“由下而上”积极对接,定位明确、错位竞争和特色经营,有方向有计划的承接北京科技服务企业的转移和落地,双向推动北京科技服务业科学转移和发展。

  “由上而下”,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北京需要充分发挥产业转移的“发动机”作用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积极发挥统筹规划和协调指挥的统帅作用。(1)在产业定位规划阶段,统筹规划,统一发展目标和发展体系,杜绝各自为政的盲目发展,避免同质化恶意竞争。通过成立由中央政府领导和各地方主管部门领导组成的协调部门,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责,制定工作流程和计划,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规划、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布局等顶层设计工作,通过多轮会议讨论和论证,逐步明确京津冀一体化规划和行动方案,达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共识。同时,立足三省市功能定位、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统一协调各地产业规划,以京津冀各地的区域背景和各地特色为前提,明确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区域分工。(2)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指导和协调产业转移。加强各地领导班子的交流沟通,例如在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链衔接方面加强协作,在整合和共享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成立或整合京津冀科技服务产业联盟和协会、建立京津冀科技服务业科研平台、建立京津冀投融资共享平台、召开京津冀科技服务业项目合作交流等方面达成发展共识。(3)在探索过渡阶段,发挥统帅领导作用,确保企业转移顺利过渡。积极推进各地区沟通交流和资源协作,提高京津冀地区在政策、人才、资本、技术、管理、运作等方面的关联度和互动度,分享各地理念和研究成果,最合理的组合利用京津冀区域内部各地的优势资源,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力。“由上而下”共同推动形成一体化及转移发展的顶层规划方案及战略指导解决方案。

  另外,北京作为科技服务业转移的“发动机”,更需做好科技服务业转移内容的“分割”。(1)在产业规划设计阶段,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明确负责人,积极参与和配合京津冀协调部门的规划和工作,并统一管理北京产业转移的具体实施;制定北京科技服务业的调整布局规划,明确北京重点发展产业和向外转移产业。(2)在产业转移阶段,安排和组织走访、调研或政企交流会等活动,充分了解各类企业转移的意愿、意向、担忧和需求等,为产业转移做好摸底工作;通过参观、举办活动或会议、访问和媒体、平台推介等方式调动北京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产业转移。(3)在产业过渡过程,北京政府和组织,可以通过组织线上和线下的会议、论坛、展示等活动,对天津、河北各地科技服务业发展给予指导和经验分享,为北京企业和津冀本土企业“联谊”和“牵线”,促进两地企业的互相了解和联合发展。(4)在模式成熟期,充分放手,由市场机制来协调企业的转移和融合发展,中央和北京政府机构在支持企业灵活转移和协调发展的同时,做好经验教训总结工作,为其他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由下而上”,天津和河北各地积极参与和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做好承接“婆家”

  天津和河北各地作为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受益方,需要两手准备,双管齐下。(1)在产业转移规划阶段,积极参与顶层设计和前期规划,配合国家和各地政府开展调研、讨论交流、宣传推广、规划布局等。(2)在产业转移承过程中,天津和河北各地不能“坐等”企业主动上门,要抢抓北京企业外移机遇。一方面,首先要组织本地调研活动,本地产业现状、资源禀赋和优劣势,进一步认清自己,明确本地产业定位,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成本、人才、环境、资金、市场等核心产业要素,如制定体现本地优势和产业特色的产业优惠政策、构建本地科技服务业人才供应链、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服务园区、设立产业转移专项基金和鼓励金融企业参与企业转移、挖掘本地科技服务业市场潜力等等,快速而有序的为承接北京企业转移做好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各地还可同时积极的“展示销售”自己。通过举办北京企业招商会、路演、企业拜访、企业调研、主题会议等活动,以及借助协会等第三方渠道,主动出击,接触北京转移企业,充分了解企业转移意向和转移需求,更大机会展示本地资源和优势,迅速弥补短板,增强本地吸引力和在企业中的影响力。(3)在产业过渡阶段,企业落地不是“句号”,落地企业快速适应环境和长期发展才是根本。天津和河北各地应制定一套帮助北京企业适应新环境、融入本地产业集群的系列措施,例如定期拜访落户企业,了解落户企业的是否适应本地环境,在发展中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政府提供扶持和协调等;定期组织本地企业与落户企业的座谈交流、项目合作等“联谊”活动;持续推广宣传和报道本地产业发展突破,尤其是落户企业的新成果和新举措,提高企业和本地产业的粘性等等。(4)在产业转移模式成熟后,天津和河北各地应积极总结承接企业转移的经验和教育,梳理承接北京企业转移的体系和优秀做法,再接再厉,承接新领域的企业转移。另外,激发落户企业的能动性,借助落户企业在北京的资源和关系网,挖掘更多企业转移机会,还可组织已落户企业在京宣传推广,提高未转移企业对本地的了解和兴趣。

  “借势和引导发展”,发挥第三方机构专业力,激发企业自主力,全面启动产业转移

  在北京产业外移的整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借助和发挥第三方协会、联盟、咨询、中介机构的优势和力量。第三方机构拥有的专业知识和企业资源,能了解企业转移最全、最真实的发展需求,能灵活组织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能为企业转移对接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资源,具备政府所不具备的“亲企”优势,能在产业转移和三地资源合作上发挥巨大作用。如在产业布局规划中,借助第三方的专业知识和企业资源优势,对京津冀科技服务业转移的规划、设计、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意见和建议;在产业转移探索过渡中,充分发挥第三方的组织、协调能力,深入挖掘和探索企业转移的各种模式和需求,最大力度的优化京津冀各地的产业利益;在产业落地实施中,发挥第三方的能动灵活性,支持第三方通过搭建平台、组织活动等为转移企业和各地政府搭建沟通桥梁、推动资源交流和共享、分享转移经验和教训,补充政府“远离企业”短板,保证顺利过渡。

  在产业转移中也要发挥企业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京津冀合作。企业是产业的主体,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依靠政府间的统筹协作,应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吸取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起来的经验,由市场杠杆,激活企业自主转移和自主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赢得市场竞争,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具有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因此,激活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京津冀科技服务业产业转移已经具备了“天时”和“地利”,率先推动科技服务业产业转移具备天然优势,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实施,“人和”必定能推动京津冀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产业转移是否成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需要时间来检验。鼎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跟踪京津冀科技服务业转移的发展,目前已经着手展开“北京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企业外移意向调研“活动,欢迎北京企业积极参与调研,也希望大家持续关注鼎韬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独家观点。

  本文为中国外包网(http://www.chnsourcing.com.cn/)的独家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并保留文章核心观点及专家名称,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