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韬观点:新金融 新服务 新后台——深化金融改革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新金融发展趋势

日期:2014-04-22 来源:中国外包网 阅读:27865

  十八大之后,深化金融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市场将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科技体制创新将成为我国金融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必经途径,尤其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传统金融提供了新的工具并注入了新的源泉。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改革升级,以及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正在打破金融产业的传统规则和界限,金融产业在运行机制、机构形态、发展模式、商业模式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金融”时代已经来临。

——鼎韬产业研究院高级咨询师 吕春蕊

  “新金融”时代已经来临

  在人类近200年的发展历史中,全球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科技变革,并引发了相应的产业革命,从而影响甚至决定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路径及进程。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袭来,从硬件-软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甚至未来可能的智能化的发展,尤其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催生了一批新兴的产业,而且极大地加速了整个传统行业的信息化进程。IT技术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单独孤立的产业,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站在全产业链的最高顶点,成为所有产业的共同的技术平台。我们将这种趋势称之为“泛IT化”。在IT技术的推动下,传统产业的固有领域和边界已逐渐被打破。各行各业已进入跨界融合发展的大时代。跨界融合趋势下各产业的服务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要素加入以颠覆性的姿态改变既有的一切。如对金融产业而言,互联网这种技术手段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将极大地改变金融业的发展进程,被写入金融的发展历史当中。

  十八大之后,国家政府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方针,而作为国家经济的“风向标”,金融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金融改革,究其核心,即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十八大之后,涉及金融改革的政策出台节奏明显加快,无论是贷款利率下限松绑还是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加速,或是各种金融创新品种的次第推出等,都预示着金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也将逐渐脱下国家体制的保护外套,走向更加多元、开放、更多不确定性和更大发展潜力的经济市场。

  在技术推动、政府推动和市场推动下,我国金融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和新趋势,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改革升级,以及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快速发展,正在打破金融产业的传统规则和界限,新金融在运行机制、机构形态、发展模式、商业模式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金融”时代已经来临。

  “新金融”发展七大趋势

  “新金融”时代将以市场为核心导向,新技术手段为依托,更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更加多层次、信息化,并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鼎韬认为,在深化金融改革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未来“新金融”将会呈现以下七大发展趋势:

  (一)泛互联网化

  互联网具有“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特点。有人说,互联网像一个野蛮的入侵者,打破了金融行业的“一池静水”,但也有人说,互联网为封闭的金融行业打开了一个豁口,让更多清泉涌进。不管哪种说法正确,金融行业的泛互联网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尤其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发展互联网金融后,金融形态被打破已成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个“豁口”还会继续扩大。招行前行长马蔚华说:招行的危机所在,就是马云,而不是其他银行!马蔚华甚至预测:未来,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很快可能就会被互联网这种金融形式所取代。这已经不是空谈,梦想正在改变现实。这种泛互联网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触网”会使原本受人群、渠道、时间限制的金融产业能够面向更多的消费者,渠道更加广泛,响应的时间会更加及时。表现就是现在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等。二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这种金融业态是紧紧依附于互联网这个平台和媒介的。如现在的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相继推出的各种金融产品,如阿里小贷、百赚等。余额宝被当做是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典范,实质上余额宝是传统基金企业即天弘基金借了互联网的平台,本质上金融的互联网化,它为天弘基金带来的不光是直线上升的经济效益,其带来的品牌效益和对市场、对消费者理念的颠覆都是不可估量的。据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发布的年报显示,在天弘基金的营业收入中,余额宝贡献了超六成的收益,并且从2013年6月份正式上线至2013年年底,余额宝共为持有人创造盈利17.9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不但推动着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改革,还具有潜力巨大的成长空间和利润空间。

  (二)经营混业化

  在金融改革的政策推动下,传统的、孤立的经营状态已经不能够支持金融机构适应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因此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已成为大势所趋,尤其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和平台。这种混业经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互相交叉渗透,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如保险公司持股信托等金融机构,如日前泰康人寿入股国投信托、中国人寿又拟出资24亿元入股重庆信托,而信托公司也在布局集团化,有意持股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种混业经营的趋势已日益明显。二是传统金融机构同非金融机构的跨界合作,使得传统金融的界限被不断打破。金融互联网化是最典型的代表。如中国平安保险马明哲同马云、马化腾联手设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即业界所说的“三马”卖保险就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在混业经营的趋势下,未来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将由垄断竞争转向合作共赢,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公司等业务相互渗透与整合;金融与支付结算、科技服务、财富管理与咨询等方面加强业务合作;金融跨界进入电子商务,搭建网上社区平台等等。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提供综合化服务将成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以银行业为主体,集证券、信托、保险、电商、支付等为一体的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大银行”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以专业化金融服务为依托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融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一体,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分期付款、融资贷款、资金托管、房地产交易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可以说就是“大银行”的雏形。随着未来更多非金融元素的涌入,开放型、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将逐渐形成和确立。

  (三)市场化

  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核心,即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金融市场化主要包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金融体制市场化、金融机构经营市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化等目标。首先是利率的市场化,即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是整个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放开,就会使银行竞争更加激烈尤其面临民营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等的外来者的涌入,使得以银行业也不得不面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现实,但同时机遇也在孕育而生。汇率市场化,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的市场化与利率的市场化紧密相连,对金融机构的外汇市场发展有重要影响。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带来的激烈竞争就要求,大型金融机构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厘清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的职责边界,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金融机构要以更加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进行金融产品、商业模式的创新,注重客户体验,提高客户服务能力,真正实现金融的市场化操作。在此趋势下,金融企业(更广范围的经营金融的企业,包含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将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经营,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四)国际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网络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日益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相互影响和促进,逐步走向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在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各种壁垒及障碍进一步消除,在业务活动中各种交易工具、交易市场、资金价格、结算汇兑、货币种类等趋于一致或具有较大的趋同性。各国间的金融活动也将更加频繁,国际的金融机构向中国转移,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向国际都成为大势所趋。我国一直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金融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化的重要经济形式,一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我国陆续加入一些国际金融组织,我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已设立了一些分支机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占有一定比例。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共有16家中资银行在境外设立了1050家分支机构。以工行为例,其境外机构数量排名第二,为246家,另外据SNL提供的“2013年全球排名前100银行”榜单中,工行凭借其总资产为3.062万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一。由此可见我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化的进程在逐步加快,并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而在推动金融市场、交易的国际化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化至关重要。尤其近年来在跨境贸易的快速发展,人民币的跨境使用率逐步提高,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人民币国际认可度将大幅提升,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在促进我国金融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政策修订以及监管体系完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信息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李克强总理又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科技体制和技术创新对金融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已经得到重视。因此把握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对金融产业而言已迫在眉睫。未来金融信息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一、信息技术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手段,并且社会化倾向愈加明显。在泛IT化和深化金融改革的趋势下,作为金融的经营者——金融机构要在体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竞争形态上等更加灵活、快捷的速度回应市场。因此,创新成为其必经途径。作为高度抽象化和数字化的产业,金融一直高度依赖着信息技术的支撑。而新技术革命恰为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并且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金融机构的科技保障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加强信息保密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科技保障的分级、分类管理,推动部分科技保障工作向社会化外包转变。二是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将逐渐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呈现自助、智能、多渠道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ATM机等的成熟和发展,用户对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和柜台的依赖性逐渐减弱。未来金融机构在网点布局和发展上将进一步由物理网点向虚拟网点、自助服务转变。离行式自助机构、社区自助机构(自助终端)为代表的自助渠道,网络金融、手机金融、Ipad金融为代表的电子金融,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金融,以及以远程视频柜台为代表的新型金融等,使自助服务、在线服务成为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交易和服务的重要渠道。如一直跑在移动互联网创新前列的招商银行,继2012年在国内推出基于SIM卡的“手机钱包”之后,2013年又与拥有3亿多用户的微信合作,首推智能“微客服”平台,招行信用卡持卡人只要通过手机在微信对话框中进行验证后即可实现即时的交互服务,这项服务模式在国内开创了先河。随着以招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成功实践,各类金融“试水”将不断上演,金融产业全面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六)范围化

  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下,传统粗放式的客户营销策略已经不足以帮助银行实现更快速的业务增长。金融机构必须要改变其发展模式和经营模式,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和更广阔的发展。因此,从重视资产的规模经营,转向客户群体与市场的范围经营成为必然趋势。在针对客户群体的竞争中,金融机构将摆脱依赖于单一产品或渠道优势的传统做法,运用一切资源,尤其是信息资源来扩大客户群体。一是利用各类信息包括网络信息搜寻目标客户,提高营销客户的效率。二是通过网络金融服务,打破营业网点地域和业务营销人员数量少等因素对金融服务的限制,实现对大范围客户的有效服务。三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客户忠诚度,巩固客户群体。新技术革命,以云计算为代表为金融机构的范围化提供了存储大量数据的保障,而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搜索、数据分析又为范围化经营提供了可能。如银行信用卡在电话销售时积累了大量的语音数据,这些数据蕴含了丰富的客户信息,如客户身份、偏好、服务质量、市场动态、竞争对手等信息,但这些数据一直未被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如果能将这些数据进行归集、处理、存储、调用和分析,将对银行进行高效率的有针对性的销售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银行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有所举动,如交通银行推出的智能语音云等等。在这些方式的推动下,金融机构的服务将由人性化转向专业化、大众化转向个性化;由资金提供者变成资金组织者,由支付结算平台变成现金资产管理平台。

  (七)风险防范最大化

  百度个人金融理财中心首席业务架构师陈后猛在321领军者年会上曾说:“对于金融行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经营的是风险,管理的是风险,经历的也是风险。”金融“玩”的就是风险,但是在吸取金融危机的历史教训下,金融行业应该以更加谨慎警惕的态度,坚持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永恒主题。尤其在泛互联网化的趋势之下,一方面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和更大的收益,但是也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新的未知风险。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指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因此新金融的发展要有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严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和法律体系等等,尤其要尽快出台对应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为新金融发展提供强大后盾。

  金融行业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更是国家的一个行情,科技革命不能颠覆传统金融的位置,金融改革也不会使金融丧失其核心功能。正如李克强总理报告中所说,“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无论金融如何变革,其核心功能仍然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只不过是在姿态上、形式上、渠道上更加灵活变通,鼎韬总结的“新金融”的核心精神就在于此。在金融产业链上,依附于金融需求的金融外包,以及为金融和金融外包提供支撑的金融后台又会呈现哪些核心变化及趋势呢?请继续关注《鼎韬观点:新金融·新服务·新后台》之“新服务”和“新后台”。

  本文为中国外包网(http://www.chnsourcing.com.cn/)的独家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并保留文章核心观点及专家名称,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