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四大千亿 产业集群引领“追赶超越”

日期:2016-05-17 来源: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阅读:3664

  去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高新区从上百家国家级高新区中脱颖而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意味着西安高新区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可以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这不仅是在陕西省落地的又一个国家战略举措,也为西安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商机和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对比中关村、武汉东湖、天津滨海新区等获批较早区域,西安高新区这个“后来之秀”定位不同之处,在于紧贴国家战略,将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

  根据国务院批复,西安高新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安创新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把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

  强大创新发展基因助推产业发展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以说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在全国上百家高新区中,西安高新区靠什么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强大的创新资源与基础,靠的是强大的统筹科技资源能力,以及强大的创新文化。

  西安高新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以来,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30%。西安高新区的强劲发展有力带动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陕西和西安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的一面旗帜,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西安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紧抓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全球发展机遇,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2015年,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12746亿元,同比增长15.13%,经济总量位居全国146个国家高新区第三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753.58亿元,同比增长15.5%,占全市GDP的13%;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3.5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约占全市的16%;实现大口径税收总额247.63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6.16亿元,占全市的25.2%;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约220亿美元,占全市的77.3%、全省的71.8%以上;实现固定资产投资734.14亿元,占全市的14%;实际利用外资16.71亿美元,占全市的41%、全省的36%。全年获得国家和省市各种表彰58项,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以半导体、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链四个千亿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能源装备、特种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产业链,在工业4.0时代占据制高点。同时,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苗圃-孵化-加速”完整的创业孵化体系,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5家。2015年西安高新区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0家(累计达到1080家),占全省的60%。实现技术交易额320亿元,累计入库共享设备8233台套,技术成果就地转化达到30%以上。成功获批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标准委科技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单位及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新增专利申请41782件,专利授权14380件,分别占到全市的68.5%和57.3%,占全省的56%和43.1%。区内136家企业的156项知识产权,通过质押实现贷款6.82亿元,占到全省质押贷款金额的54.6%。

  此外,西安高新区聚集了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200余个,其中国家级30多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其中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区内企业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300多项,主导制定了同轴射频连接器、电网电能质量等16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国家标准360多项、行业标准300多项,涌现出双模导航芯片、物联网芯片、CCD立体相机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信息安全和航空航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头。

  智能终端产业风生水起

  智能终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西安高新区不断加大招商与产业培育力度,使得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完整的智能手机产业链,一个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生产基地正在关中大地强势崛起。

  中兴通讯西安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已经在西安高新区完全投产。中兴通讯智能终端生产项目2014年7月落户高新区,预计三年左右将达成4500万部/年的产能规模,产值约为300亿元。

  中兴通讯西安终端生产基地,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同时也是中兴通讯全球最大的工厂之一。厂内配备业界领先的全自动生产线25条,涵盖从单板测试加载、全自动化分板点胶、整机音频测试、整机软件加载等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中兴通讯将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落户于此,正是看中了西安高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极具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导向。此外,比亚迪公司100亿元高端手机配套生产项目也已正式完全投产。项目每年可生产手机金属机壳6000万套,产值约70亿元。这意味着西安将形成从终端制造到精密零部件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也将助推陕西省打造千亿元智能终端产业。作为业界领先的ODM(原始设计制造)供应商,比亚迪公司拥有从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体系,已为三星、华为、诺基亚等国际通讯业顶端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比亚迪高端手机配套生产项目投产后,将为我省增加3万多个就业岗位。此外,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中,酷派项目正在抓紧建设60条智能机组装生产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智能手机600万部生产能力。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著名企业进驻,使得高新区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形成了高度聚集优势。这些进驻高新区的高端产业,所看重的正式高新区乃至西安市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与健全的产业链配套环境。

  以通信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是西安高新区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西安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通信企业数量在全国高新区名列前茅。同时,西安高新区是科技部确定的“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军民融合通信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园区”。当前,西安高新区已聚集华为、中兴通讯、宇龙酷派、华勤、TCL、摩比天线、广州新邮通、中国普天、大唐移动、龙旗、爱立信、三星、英特尔、高通、日本村田等众多国内外著名企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通信产业链和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特别是4G技术商用步伐的加快,使西安高新区有望成为全国第二大通信产业基地。

  在智能终端产业领域,西安高新区已吸引了三星、中兴、华为、酷派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西安高新区,设立研发基地和分支机构,对西安智能手机产业链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前十名的企业中,三星、华为、中兴通讯、宇龙酷派等企业都已在高新区有重大投资。其中,韩国三星电子一期投资达70亿美元的高端存储芯片项目以及投资5亿美元封装测试项目已落户高新区。其中三星存储芯片项目2014年5月已经实现量产,封装测试项目也已建成,这将极大地带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为西安智能手机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智能手机研发方面,华为公司在西安的研发人员已突破万人,其中手机研发人员千余人,与手机研发相关的外包人员过千人,相对应的研发机型的手机出货量在数千万部。中兴通讯研发人员已近万人,其中手机研发人员4000人,是公司的手机研发总部,涵盖了智能手机与功能手机几乎全部的机型,对应的研发机型出货量约6000万部。宇龙酷派、TCL、手机ODM龙头企业闻泰集团、手机设计领军企业龙旗控股、手机整体方案领先企业华勤集团、锐嘉科集团均已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对应的手机出货量过亿部。另外手机芯片设计方面,有高通、英特尔等企业在西安高新区也有重要的研发布局。

  智能手机制造和配套企业方面,宇龙酷派目前已将其第二生产基地布局西安高新区,已吸引了一部分核心配套企业共同投资西安,加上中兴智能终端生产项目,使得西安高新区在智能手机产业聚集度不断增强,也将对高新区手机产业链的形成起到开创性的引领作用。

  在发展智能终端产业方面,西安高新区计划通过3—5年的快速发展建立智能手机产业链,着力打造智能手机产业的高端企业聚集区、前沿技术创新集中区和制造研发一体化区,使西安及高新区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智能手机产业聚集地之一,并促使该产业在短期内成为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为此,西安高新区还将依托西安及高新区在通信、软件、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已有基础,以专业化的智能手机产业园为承载,大力推进关联产业的聚集、集成和融合,实现产业链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支点、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依托西安及高新区在智能手机研发方面的已有优势,大力引进和培育智能手机制造和生产配套企业,最大程度地推动高新技术与制造工艺的深度融合。

  当前,西安高新区已经发布了《西安高新区关于扶持智能手机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提出,凡是在高新区投资设厂的智能手机整机制造和关键元器件生产企业,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达到相关要求的,都将给予政策扶持。同时对在高新区生产的智能手机,以及在高新区创立自主品牌的,将给与物流补贴。此外,还将对有关企业在企业给予房租补贴、知识产权资助、新增产值奖励等政策支持。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国内外智能手机产业企业投资高新区的积极性。

  在园区规划建设方面,高新区将依托中兴通讯、宇龙通信、华为及三星电子等龙头企业,规划建设通信产业园,一期7平方公里已全面启动。下一步将继续加大龙头企业招引力度,招引手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抱团投资、整体移植,加快智能手机园区的全面建设。同时,将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完善物流体系,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智能手机产业链建设提供最佳发展环境。

  有关专家指出,西安作为国家推进向西开放战略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西安高新区依托所特有的优势,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将对提升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使西安“智”造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中兴等智能终端项目的加速进驻,将作为西安市能够直接供给的又一重要的高技术含量支柱产品,使西安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体现更明显的优势,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并将极大地提升西安乃至陕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全球瞩目的半导体产业基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的超速发展,使得半导体存储器芯片在各类芯片和电子整机产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与CPU配合的动态存储芯片容量越来越大,性能要求越来越高;CPU本身性能的提升使其内部存储器的面积越来越大,而随着数据的核爆炸式增长和使用者对数据吞吐性能的不断提高,各类外部存储系统越来越多的采用半导体存储。

  当前,世界范围内,存储器市场和核心技术主要被韩国(三星、海力士)、美国(美光)和日本(东芝)等几家企业所垄断。这几家企业在DRAM和Flash等各类存储器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以上。

  2012年4月10日,一期第一阶段总投资70亿美元的三星电子高端存储芯片项目,以及投资5亿美元建设封装测试项目,当前都已经实现全面投产。在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落户后,三星电子又相继将其两个研发中心落户高新区。三星电子这些项目的进驻,将有望形成产值短期内产值超过千亿级。作为存储器行业霸主地位的三星电子,三星电子项目的进驻,将会吸引160家配套企业进驻。

  2005年9月,美光在高新区投资2.5亿美元,建立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基地,即美光一期项目。该项目于2007年3月建成投产,总投资2.5亿美元已全部到位;2010年2月,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美光公司决定再投资3亿美元建设新产品测试基地,即美光二期项目,2011年4月二期项目正式投入运营;2013年1月,美光再次新增投资2.16亿美元用于扩充测试产能,即美光三期项目。2013年底三期项目圆满建设完成。截止2015年底,美光(西安)半导体公司已形成了超过126亿美元的进出口额,占陕西省出口总额的41%以上。

  因全球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美光公司又在2014年投资建设芯片封装项目,用于增加美光在成品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该项目采取美光公司与台湾力成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运营,总投资2.5亿美元。美光的半导体模块封装产能将大部分配套美光现有测试产品量,达到每周3000万片,固态硬盘测试封装产能将达到每周60万块,芯片测试产能也将进一步扩大,达到每周5000万片。美光封装项目投产后,美光西安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产能将占美光全球产能的97%以上。

  华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集成电路高端封装测试企业,为目前国内第三大封装测试厂,具有封装测试10块TSSOP、QFN、DFN等系列集成电路的能力和1万片的CP测试生产能力。

  除了三星、美光、华天等高端生产企业之外,高新区还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半导体设计、研发企业。其中,西安紫光国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是利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收购原德国奇梦达科技(西安)有限公司进行转制并更名而来。这使得中国跨越式拥有了完整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存储研发技术和一流的产品设计研发团队。该团队拥有从事产品立项、指标定义、电路设计、版图设计到硅片、颗粒、内存条测试机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全方位技术积累。经过多年发展,西安紫光国芯在给著名的半导体企业如英特尔、尔必达(现归美光科技)、华邦等提供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开发服务的同时,在国家“核高基”和863计划支持下,积极开展自有品牌的DRAM芯片和内存模组产品的量产和全球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服务器、智能电视、平板电脑和机顶盒等消费类电子,以及个人电脑灯计算机设备中。

  除此之外,西安高新区还聚集了诸如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投资2.55亿美元建立的西安全球开发中心暨全球技术服务中心;投资1.1亿美元的韩国信泰电子;美国威世半导体等全球高端项目。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本地企业也不甘落后,其中由陕西电子信息集团投资的西安半导体产业园,总投资14.86亿元。建设以太阳能光伏、LED照明、半导体功率期间三大产业链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园,以引领陕西太阳能光伏、LED照明产业的发展。

  著名半导体专家郝跃表示,伴随三星入驻陕西,西安可能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半导体产业基地(城市)。此外,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半导体产业巨头竞相进驻西安高新区的大格局当中,西安的优势也随之体现出来,因为西安能源丰富、成本低;同时有着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校资源。作为中国的科技基地之一,为西安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力资源,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教学、研发力量很强,可为高智力、高投入的集成电路产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生物医药集群加速崛起

  随着强生项目建设大幕近日拉开,高新区多年来精心布局的生物医药产业,也正进入收获与成长并行的关键期。一个特色鲜明、技术领先,涵盖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群正在加速崛起,将成为高新区继电子信息产业之后又一千亿级产业集群。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机遇西安高新区一定要紧紧抓住。”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表示,生物医药产业附加值高,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亚于IT等信息产业。高新区应在现有基础上,定位前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规模,形成西安、陕西最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正如三星项目一样,强生全球最大供应链生产基地具备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这为高新区戴上了又一道夺目光环,意味着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又多了一个世界级的发展平台。高新区将以此为契机,力争用5-7年左右时间,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有力增长极,带动西安、陕西甚至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高新区着力培育和促进的产业领域。多年来,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高新区已集聚了一大批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形成了较为齐全的产业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以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等七大子行业。形成了以化学原料与制剂为基础,以中药加工、生产和天然药物提取为特色和增长点,以医药器械研发生产为辅助;以新剂型、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为战略方向的产业格局,创新体系完善、集群效应初现。

  数据显示,目前高新区内已有生物医药企业300余家。与此同时,一大批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带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步长制药、力邦制药、万隆制药已跻身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如巨子生物、康拓医疗、新通药物、应化生物等。

  如何让更多的医药科技企业在强生等这些大项目的带动下迅速形成聚集效应,加快陕西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高新区早已绘制了发展蓝图。高新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中每年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及企业在产业创新、研发、技术改造、专项认证、产品注册等方面的科研和产业化工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聚焦企业,规模发展”,聚焦支持一批规模企业、培育一批潜力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企业,系统提升区内生物制药高端研发水平,推动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到2020年,打造起涵盖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破千亿元,成为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有力增长极。

  软件产业阔步迈上国际化

  西安软件园是全国四个拥有“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双基地称号的园区之一。西安软件园聚集了西安市90%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80%的动漫游戏及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络网的文化内容和服务提供企业。

  2015年,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达到1647.06亿元,同比增长21.06%,占高新区总收入的12.9%,占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收入90%以上;实现出口7.39亿美元,同比增长13.52%。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超过800亿元。

  当前,西安高新区软件产业已经聚集三星、英特尔、SAP、、IBM、Emerson、谷歌、西门子、富士通、电装等世界500强企业25家,博彦、东软、文思海辉、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等IAOP百强企业10家,华为、中兴、神州数码、东软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26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和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企业16家,成为众多国际知名公司的理想实施地,西安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这使得西安高新区千亿级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正在实现跨步发展。

推荐文章

返回顶部